五、教會音事工的方向
1. 靈命、技巧之平衡 如果讓人拍手叫好的音樂服事,卻沒能影響生命,你覺得如何呢?靈命好,台下聽的人卻捏把冷汗,這又如何呢?
而各位認為訓練靈性和訓練音樂,哪一個比較容易?找一位靈性很好的同工,教他音樂,或是找一位音樂已經訓練好的同工,帶他查經、禱告提昇靈性,哪一個比較容易?看要求的標準是什麼,音樂其實受限於天賦,靈命更是難以評估,但仍應盡力達到平衡。
2. 培養使用之平衡
以司琴為例,很多教會的司琴同工已經獨自事奉十幾二十年,沒有人來替代他,教會任何聚會都要彈的話,也沒有家庭生活可言了。雖然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年輕人,可能一結婚就到國外去了。但還是需要培養同工,培養之後就慢慢操練、使用他。
3. 承先啟後之平衡
沒有歷史感就沒有遠象。以前的傳統要堅持多少,以後年輕的一代要如何發展?要讓年輕人知道上一輩是如何。如果能有一個禮拜是所有年齡層都參加的,不要分得太細,青年崇拜、兒童崇拜有它的考量,但聯合的禮拜可以讓年輕人知道長輩在做什麼,長輩也能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。
教會的兒童音樂非常重要,我擔心教會兒童的活動很多,但品質不受重視,兒童崇拜、兒童主日學的詩歌由誰選擇?選什麼樣的詩歌?帶唱老師的音準?司琴彈得如何?有的教會鋼琴老舊了,想要更換一台新的,舊的哪裡去呢?不知不覺,我們就把要淘汰的舊琴給兒童了。
六、教會音樂事工的內容
1. 提供會眾音樂活動
不是只有詩班而已,可以辦很多大型或是小型音樂會、唱詩比賽、聖樂主日、報佳音、詩歌教唱(如在主日學中),好好充實聖樂圖書館、出版CD、教看譜等都很好…。
2. 發展聲樂、器樂組織
A. 詩班:教導聲樂、和聲、看譜。
B. 管弦樂團:從兒童開始。
C. 手鐘隊(兒少):是最好訓練音樂感,合作的單位。
D. 大教會可以有不同功能的詩班(例如:婚喪)。各單位司琴一起研習。不同詩班之間也可以有交流、交換指揮。
3. 訓練音樂人才領袖
A. 首先需要一位聖樂領導專才。現在不缺讚美之泉等周遊列國的團體,乃是埋在教會事奉的教師。
B. 教會的音樂家要受聖經、神學、敬拜的訓練。可以舉辦音樂營、研習營、聖樂講座、聖樂主日學、禮儀學、聖詩學、敬拜學等。
C. 聖樂培訓,開音樂欣賞、聲樂、樂理等課程。
D. 寒、暑假開兒童司琴班,也可運用堂外資源。
七、教會音樂事工的前瞻1. 敬拜讚美的再思:音樂感官化/歌詞簡單化/詞意個人化/崇拜娛樂化/牧養市場化/風格簡約化
我們要好好思想現在的詩歌是不是已經失去了教育和牧養的功能。在崇拜時已經不用詩歌本,都打成歌詞的投影片,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,嚴重偏差的結果可能導致教會世俗化、娛樂化、商業化。情勢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了,只能提昇敬拜讚美的品質。打投影片時是否可以打上簡譜,讓會眾也能開口唱。
2. 音樂、禮儀的融合
崇拜的禮儀有幫助會眾聚集崇拜的功能。其實教會中不愁沒人做音樂,但卻必須明白聖樂的觀念及事奉的意義。音樂家(指揮)要去上聖樂的課,知道詩班不只是獻詩,唱完就好像表演完了,而是要在整個崇拜中銜接前言後語,融入每個禮儀程序。也要好好運用詩章、頌詞、靈歌三種類型,恢復詩篇的詠唱,與整個崇拜的禮儀結合。詩班獻詩也可以嘗試唱會眾的詩歌,例如:第一至三節由詩班獻唱,第四至六節請會眾加入一同頌讚,詩班前三節清唱若唱得很好,到第四節會眾就會主動想要加入,若鋼琴伴奏也加進來,第五、六節編了附加高音,由詩班的獨唱來唱,第六節甚至加入管風琴,這就是個很榮耀的頌唱了!
3. 音樂水準的提升
目前一般教會的音樂水準與社會上的專業音樂水準仍有差距。有一次,我指揮的詩班的伴奏需要小喇叭,外請一位也是基督徒的小喇叭演奏家,問他需不需要先寄譜給他,他說是教會的就不用了…。教會音樂水準要提升,會更容易帶領音樂家信主,他們信主後,教會音樂也會相對提昇。現在教會不是沒有詩歌,而是高水準的詩歌太少,以致於很難引進好的音樂家。金希文老師創作的詩歌集有三本,現在很多詩班都唱不起來,詩班的譜越來越簡單,有的只有二部、三部,我不曉得神怎麼看我們的教會音樂,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有責任要提昇它,讓教會的音樂可以更好。
結語:我認為當前教會音樂還有以下可以改進的部份:
A. 應多一點支持本土創作
B. 詩本成為教育手冊後才可能唱一些平常不常唱的詩歌(例如過年、生日、謝飯歌等)。
C. 小教會有「落後」的自卑感,聖樂成為大教會的專利,如貴族的家寶。
D. 有些教會唯恐看重聖樂則會防礙正常屬靈事工。
我們今天談的是聖樂事奉的理想架構,教會音樂有否達到完美其實是上帝的事情,而有沒有在追求完美,才是我們該重視的。但願大家不要氣餒,一步一腳印,上帝會記念。(全文完)
|